“靶向抑制血管生成可以延长生命”
Anders Mellemgaard, MD, PhD, Clinical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Oncology, Herlev University Hospital, Copenhagen, Denmark
在肺癌治疗概念中抗血管生成有多重要?
血管生成是非常重要的癌症进展驱动因素。一些癌症特别依赖于新血管系统的发育才能够生长和转移,因此靶向抑制血管系统是非常有用的。已经有贝伐单抗(bevacizumab)等主要用于一线治疗的抗血管生成化合物可供使用,而现在我们还拥有了与化疗一起应用从而提高疗效的二线药物。当向多西他赛等常用化疗剂添加抗VEGFR-2 抗体雷莫卢单抗(ramuciru- mab)和三重血管激酶抑制剂尼达尼布(nintedanib)时,它们确实可以提高总生存率(OS)。这两种化合物之间存在施用和毒性特征方面的差异,但它们也是靶向抑制血管生成的重要性以及这样可以延长转移性肺癌患者 寿命的概念证明。
考虑到免疫疗法等众多新治疗方法,您认为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未来将如何发展?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当大家在两年前思考未来时,我想任何人都不会预料到今天我们会如此多地谈论免疫疗法。但是我相信,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任何癌症,当然也包括肺癌,都存在从生物学角度看有所不同的许多亚组。在这些亚组中,有一些适于免疫治疗,而对于另一些亚组而言,其它种类的疗法更加合适。看起来在一线治疗后发生快速进展的情况下,免疫疗法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好。在CheckMate 057 试验[1]中,纳武单抗(nivolumab)在从最近一次先前治疗起间隔时间较长的患者中最有效。另一方面,对 LUME-Lung 1 研究的分析显示,尼达尼布联合多西他赛的 OS作用在一线治疗后经历较短无病期的患者中更强(表)[2]。在作为最佳反应仅表现出疾病进展或者一线条件下化疗难治的人群中,存在明显的 OS 获益。在我看来,从一线到二线治疗的时间间隔因此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讨论对患者的进一步行动方案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如果间隔较长,那么免疫疗法可能是最佳选择;而如果间隔较短,则优选使用抗血管生成化合物。
在分子意义上,是否已经有任何针对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生物标志物?
鉴别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仍在进行当中,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在实验室中检测的参数意义上的经典标志物。问题在于血管生成是身体的正常功能,而只是在癌症中受到了上调。我们无法在癌细胞本身中寻找生物标志物,因为在这些药剂的作用机制中涉及到的不是细胞,而是肿瘤微环境。我们所拥有的是临床指标,就是从一线到二线治疗的时间间隔。
Anders Mellemgaard at the ESMO congress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a placeholder content from Default. To access the actual content, click the button below. Please note that doing so will share data with third-party providers.
Anders Mellemgaard on anti-angiogenesis treatments.
参考文献
- Borghaei H et al., Nivolumab versus docetaxel in advanced non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15; 373: 1627- 1639
- Heigener D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intedanib/ docetaxel in patients with lung adenocarcinoma: further analyses from the LUMELung 1 study. ESMO 2016, abstract 1276P
More posts
序言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各地每年有 137 万人死于肺癌。发病率和肺癌相关死亡率都十分巨大:到目前为止,原发性肺癌仍然是继非黑素细胞性皮肤癌之后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并且全球因其而致死的患者数量超过与任何其它恶性肿瘤相关的人数。 然而,过去几年的深刻变化已形成有关肺癌的令人瞩目的发展。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观察到关于组织学的变化。在过去二十年中,小细胞肺癌患者所占比例在许多国家不断下降。非小细胞肺癌在同一时期经历了其主要亚型的相对重要性的转变。在美国,鳞状细胞癌减少,而腺癌在男性和女性中均有所增加。